聚合 ‧ 重建族群傳統、走向國際現代
主述:方文山
國立歷史博物館以「國立歷史美術文物館」為起點,到1961年成立「國家畫廊」,史博館成為戰後臺灣藝術發展的最重要平台。1980年代以前,藝術家們多以國家畫廊為作品展出的優先舞台,包含日治時期培養出的在地藝術家、隨著國民政府渡海來臺的書畫家、以及旅居海外的華僑藝術家等。
此外,為了提升臺灣的國際能見度,由史博館代表國家甄選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作品,當時考量國際藝術主流,以「新派繪畫」為優先,也因此直接推動了臺灣現代藝術的發展。
多元能量聚合在臺灣,藝術表現逐漸走出獨特樣態。西洋繪畫,從日據時期強調地方色彩、具象的臺灣山水描繪,逐漸轉變到積極回應現代性的抽象創作;水墨繪畫,從明清時期的文人水墨,到渡海大家從中國帶來「懷鄉山水」的風格,並與臺籍畫家一起,用創新技法描繪臺灣風土,逐漸跳脫框架、蛻變成現代水墨。
在302展廳,透過國立歷史博物館精彩的藝術典藏品,你將看見戰後臺灣美術史的縮影,探索史博館與戰後藝術發展密不可分的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