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述:方文山
1949年春天,從上海到臺灣的輪船上,傅狷夫第一次見識到大海的深邃莫測與洶湧波瀾,以「水深於黛,浪起如山」形容海洋壯闊與內心觸動。後來,他有機會搭小火車到東北角的宜蘭大里,觀察瞬息萬變的波濤、海岸邊的奇石嶙峋,從寫生的角度,他非常仔細地觀察海浪在岸邊搖動、晃蕩,互相激盪所產生出來的波濤。為了描繪海浪滾到岩石上以後又滾下來所產生的千姿萬態,他創立獨有的「點漬法」,紀錄稍縱即逝的浪花或澎湃壯闊的海浪。
古人畫水都是以線條來描繪,雖然也能成功表現此起彼伏的浪頭,但是水本來就沒有特定形狀,使用線條來界定它,反而限制了浪花千變萬化的表情。傅狷夫揣摩研究十年,終於突破傳統描繪技法,以沒骨筆法配合渲染、點漬,更能展現出浪花噴濺飛舞的神態,將畫水的技法發展至另一高峰,獨樹一格。
傅狷夫以自創的技法,寫生臺灣的山石、雲海、海浪的自然風貌,是臺灣山水的一代宗師。